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专题 > 城市更新行动进行时 >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 工作交流
方志濠:坚守碧江古韵,焕新文脉篇章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守护者
2025-05-09  17:05    来源:建筑杂志社

编者按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基本形成以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的立体保护格局,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展现新面貌、跨上新台阶。

  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涌现出一批历史文化守护者,他们敬畏历史,热爱文化,珍视遗产,尊重技艺,保护生态,他们是:长期扎根一线、从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者,在历史文化研究、非遗传承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或传承人,自发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志愿者,利用新技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创新实践者……

  建筑杂志社新媒体中心特开设“历史文化守护者”专栏,旨在通过展现上述人物事迹,弘扬其守护精神,增强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

已编辑图片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碧江社区党委书记方志濠

  在珠江三角洲腹地,一座拥有“顺德祠堂之最”美誉的岭南古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碧江村,曾凭借宏丽的祠堂、兴盛的科举和繁荣的商埠闻名南粤,孕育出独特的儒商文化。如今,它以文旅融合的崭新姿态重现,这背后,离不开基层工作者方志濠27年如一日的坚守。方志濠,这位土生土长的碧江人,从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社区党委书记,始终将“守护文化根脉”作为自己的使命,用青春诠释着基层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扎根乡土,筑牢守护根基

  1998年,方志濠大学毕业后回到碧江村。彼时,古村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他跟随前辈走访祠堂、普查古建筑,逐渐感受到家乡深厚的历史底蕴。碧江金楼的镏金木雕、祠堂的蚝壳墙、古巷的麻石路,这些承载着岭南文化记忆的元素,让他深刻意识到:“古村是我们的根,保护好它,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名村示范案例发布会上作汇报.jpg

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名村示范案例发布会上作汇报

  2010年,方志濠担任社区党委委员,正式肩负起古村保护利用的重任。他和团队走遍全村30多间祠堂、190间古建筑,建立“一屋一档”保护档案,并编制《碧江村建设管理机制及改建管理手册》,为古村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方志濠主持的碧江名村保护工作成绩斐然,自2013年起,碧江村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上,连续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亚洲都市景观大赛城市文化复兴优胜奖”等20多项荣誉,2023年更是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二辑)》。在此期间,他参与完成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三线”整治3000米,累计修缮祠堂古建30余间,修复古街巷5条共1000米,建立190间优秀古建民居保护数据库。

活化创新,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方志濠深知,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要让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他提出“用起来才是最好的保护”理念,探索“政府主导+高校陪伴+社会参与”模式,为古村注入新活力。

德云居活化利用后的现状.jpg

德云居活化利用后的现状

  2013年起,碧江村利用社会资本活化德云居片区近2万平方米古民居,结合顺德美食打造“粤菜师傅名村”IP(知识产权)。这里曾是清代儒商苏氏家族聚居地,如今通过“美食+古建+历史文化”模式,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既延续了“贾而好儒”的传统,又成为社会资金参与古建保护的示范样本。

  村心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碧江小学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困扰居民多年。2020年,方志濠牵头成立由家长、商铺、交警等组成的议事协商平台,通过“参与式规划”推行单行方案,成功解决这一历史难题。该项目获评顺德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让“商埠自治”历史智慧在当代延续。

  此外,方志濠还发动多方力量建成“叶剑英抗战演讲旧址”“碧江旧阵时”等5个历史文化展览馆,出版《碧江志》等3部村史书籍,挖掘“种德礼”“都宁牛乳”等多个非遗项目。整村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文旅餐饮业营收破亿元。

攻坚克难,化解保护发展矛盾

  古村保护常面临政策限制与民生诉求的冲突。在碧江村心街历史保护区内,部分业主因政策限制无法改建房屋。方志濠多次协调上级部门,分类解决问题,抢救保护“三多祠”“冼碧莹祖居”等10余处珍贵古建筑,解决历史街区群众改建问题30多个。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又满足居民合理需求。

在碧江振响楼进行名村保护工作现场介绍.jpg

在碧江振响楼进行名村保护工作现场介绍

  他与团队创新采用“点、线、面”保护模式:重点修缮金楼等核心建筑,沿古巷打造文化体验带,逐步连片改造民居群发展文旅产业。2023年,碧江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确立以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推动实现“五大振兴”的工作思路。2024年,碧江村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成为广东省名村保护利用工作的典型代表。

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合力

  方志濠明白,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全民参与。他以党建为纽带,成立“碧江乡贤理事会”,共商古村未来发展,发动企业乡贤、德胜基金等社会力量资助文化公益项目,修缮古建筑。他组建党群志愿队,开展“古村守护人”行动。与高校紧密合作,通过老人口述故事、回忆建模等方式抢救收集历史资料,发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文物巡查。成立众德公益联盟、大学生菁创社等平台,培育碧江历史文化传承新一代。

  在方志濠推动下,碧江村活动形式多样:艺术进驻、公益参与活化利用祠堂,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恢复传统“种德礼”,联合学校幼儿园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小小讲解员;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依托叶剑英抗战演讲旧址等传承红色基因。已累计接待团队400余批。

使命升级,展望未来新篇

  作为碧江第四代古村保护接班人,方志濠参与并见证了家乡在区镇村历届领导班子接力下实现了“华丽转身”:20多年的污水渠重现为碧水河涌,破败的历史街区变身活力文旅打卡地。27年的坚守,他个人荣获“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优秀工作者”“省实干奋斗典型”等荣誉,但他始终谦逊地表示:“荣誉属于所有为碧江付出的人!”

与高校伙伴向乡亲收集历史资料.jpg

与高校伙伴向乡亲收集历史资料

  如今,顺德推进以水兴城大计,数字技术赋能古建保护,非遗艺术入驻祠堂,社会乡贤情怀创业,文化大咖共商碧江文化盛宴……在方志濠看来,守护文化遗产不仅是保存历史,更是传统与现代对话,让文化自信扎根人心。

  对于未来,方志濠有着清晰的规划:推进“碧江社区博物馆群”建设,串联形成“祠堂文化—科举文化—商埠文化”文化动线;探索“元宇宙+古村”体验,用科技手段重现“三圩六市”商贸盛景;深化“百千万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岭南文化样板村。

  方志濠用27年书写了一名古村守护者的初心与担当,他的故事是无数基层工作者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缩影。正如他所说:“古村的魅力在于一砖一石、一花一木,它们都有温度、有故事,古村保护是长期工作,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坚持。保护古村,就是守护我们的根。唯有让文化活起来,才能让乡愁留得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