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一、项目概况
13号线工程南起深圳湾口岸,北终于上屋北站,线路起终点均预留延伸条件。线路全长约22.4km,全部为地下线,设车站16座,其中换乘站12座,枢纽站2座(深圳湾口岸站和西丽火车站),平均站间距约1.5km。设全地下内湖停车场,设深大和罗租主变电所。采用A型车8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00km/h。
二、基于BIM的方案优化
地铁施工面临大量地下市政管线改迁与保护,常规施工两大痛点:
(1)产权单位多,沟通协调难。
(2)管线数据杂乱,容易错挖,产生沉降过程保护难。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收集管线数据自动生成高精度管线模型,对施工区域内管线进行有效复原,与产权单位复核,并应用AR技术对场地内管线进行投影,明确管线位置并放置警示标志,避免随意开挖对管线造成破坏。
2.交通疏解
深圳地铁13号线沿线处于深圳南山区繁华路段,地铁施工过程中不同阶段进行多期占道施工,为确保施工场地围闭对周围市民出行影响降为最低,通过创建周边建筑模型、市政道路模型、场地模型,整合形成交通疏解模型,输出虚拟行车路径模拟动画,辅助交通疏解方案进行交警审批及专家论证,促进交通疏解方案落地。
3.机电管综优化
通过对各专业管线优化整合,提高了不同功能区域综合管线净高,使综合管线整体布局协调合理,预留合理的操作与检修、运输空间。有效降低其他专业盲目占用管线路径现象,全面提升站后工程施工品质及效率。
三、复杂地质下的施工管理
1.数据支撑盾构智慧施工
运用BIM建模、倾斜摄影技术对不同场景模型进行三维建模,通过三维数字引擎集成到数字沙盘数据库中。从而实现数字轨道交通建设1:1还原物理轨道交通建设的真实场景。从时间、空间、数据、知识角度建立一套相互映射体系标准实现“数字孪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2.工程安全与基坑数字化监测
BIM模型与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挂接,实现基于模型的现场管理。运用多种设备对基坑实况、地表沉降与变形等进行实时监测,生成偏差分析报告。通过智能安全帽等设备实现隧道内人员定位,保证施工的安全和周边建(构)筑物的稳定。
四、多专业协同与深化设计
1.高精度建模
2.机电模块化预装配组装
为解决地铁空间内空间狭小,机电设备现场安装困难问题,通过对机房进行BIM深化设计,实现管道“管道工厂化预制、现场模块化安装”,提前下料节约了材料损耗,预制加工减少了现场工作内容,实现了节地、节能、节材及绿色施工,缩短机房安装时间,并有效控制施工质量。
通过对暖通冷水机房深化和走廊及公共空间综合管线优化出图,实现机电管线与支吊架预制加工,满足施工运输、 施工工艺要求,解决管道的合理性、施工的可操作性和整体的美观整洁,并通过模型导出二维图纸用于指导施工。
深圳地铁13号线将继续全面实施深圳地铁BIM技术标准,提前策划、奋勇当先、砥砺前行,让BIM技术深入到地铁施工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BIM工作落地与施工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