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 百年征程 > 红色资源
曾是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党团组织在广州的重要活动据点 百年祠堂焕发新颜 续写红色故事
2022-01-14  10:11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杨家祠内阁楼复原场景。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羊城三月,漫步于商铺林立的越华路上,鳞次栉比的楼房之间,一条青砖小巷映入眼帘。巷道尽头是一座百年祠堂——杨家祠,不少游人循着“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指示牌寻觅而来。

  上世纪20年代初,在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由于缺乏活动场所,党团的许多会议都在杨家祠举行,杨家祠成为一个重要的红色活动据点。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杨匏安在此撰写了大量文章,成为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时,杨家祠是这次会议的筹备联络处。

  这座藏身在密密匝匝居民楼中的祠堂,经历百年风雨,直至2019年进行抢救性修缮和史料发掘,这段不平凡的红色历史才得以浮出水面。

  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在鲜红的旗帜掩映下,杨家祠在居民楼间尤为显眼。穿过巷道,可以看到不少游客在门口排起长队,冒雨参加“广东文化旅游护照”的打卡活动。

  杨家祠又名“泗儒书院”,是珠海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也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应试的居所,昔日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进祠堂。

  一百年前,华南的红色星火从这里照亮,一位位风云人物从这里汲取力量、奔赴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得益于南粤古驿道岐澳古道的修缮,这座位于广州老城区的古老祠堂又久违地进入公众视野。在省文物主管部门牵头下,6名专家组成的文物资料小组,展开大量的史料征集工作,寻觅杨匏安和其他早期中共领导人在此活动的印记。

  “1918年至1927年间,杨匏安扎根广州为革命事业奋斗,杨家祠就是其主要的住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介绍,五四运动后,杨匏安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坚定的追随者。在此之前,他曾东渡日本求学。

  初到广州时,杨匏安来到私立时敏中学担任教务长,同时受邀为《广东中华新报》的专栏作家。1919年7月12日起,他开始在《广东中华新报》的《通俗大学校》专栏上发表介绍世界各种思想流派的《世界学说》。其中篇幅最长、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一文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杨匏安赞扬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圣典”,公开指出“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

  “从史料来看,杨匏安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撰写的大量文章正是在杨家祠完成的。”黎淑莹说。

  为复原这一重要发现,相关设计单位在修复东厢阁楼时,特意设计了一个杨匏安挑灯工作的场景。沿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可以看到狭小的阁楼内布置朴素,窗边摆放着一张古旧书桌,上面是一盏煤油灯和一摞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仿佛提笔的作者还未曾离开。

  “这个场景建立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用一盏常亮的油灯寓意杨匏安虽已不在,但他创造的价值仍在燃烧和传递。”设计师李巍如是说。

  小小祠堂曾是重要的红色活动据点

  行至杨家祠一楼展厅深处,一个1米深的梯形空间跃然眼前。这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的陈丽瑜、钟鼎等6名研究员,花了数月时间设计的一个虚拟视觉空间。观众只需用手机扫码或是戴上VR眼镜,就能360度观赏当年祠堂的完整旧貌。

  杨匏安长子杨文达清楚记得,杨家祠原本有前后两座,厢房里有小阁楼,各自有精巧的楼梯上下连通。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变迁,如今杨家祠的后座部分已不复存在。通过影像的方式还原全貌,令杨家后人备感亲切和激动。

  文物建筑需要抢救性修缮,这段历史同样需要悉心“打捞”。在陈列馆多名专家的奔走努力下,关于杨家祠的一段段记忆,经过杨匏安后人的讲述,显得愈发丰满生动。原来,这座祠堂还曾是“中共广东区委活动场所”“黄埔军校招生时应考的中共党员报到处”“省港罢工委员会给罢工工人发放各界捐款处”……

  小小的祠堂,曾吸引众多名人前来。1920年12月,陈独秀来到广州,即到杨家祠探访杨匏安,请杨章甫担任他演讲时的粤语翻译。1921年春,他与谭平山等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担任书记,也多次到访杨家祠。

  文物资料征集小组还发现,中共广东支部及中共广东区委建立初期,主要在杨家祠活动。当时,鼎鼎大名的“管东渠”(广东区谐音)群英荟萃,陈独秀、谭平山、周恩来、陈延年、林伯渠、阮啸仙、邓颖超等经常在此开会研究工作。

  这处隐秘的据点,更一度成为党团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考证,1921年春,杨匏安和族叔杨章甫在杨家祠后座开办了“注音字母教导团”。课堂教的是注音字母,而注音的内容却是进步的文章、书刊。

  杨匏安堂姑杨淑珍回忆说:“杨家祠曾挂上‘国语讲习所’的招牌,教师都是党内的同志。实质上,‘国语讲习所’是掩护活动的招牌,上课地点在后座,有时也在前座。”

  到了大革命时期,区委机关迁址文明路办公,杨家祠仍是党的重要活动据点。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筹备工作就是在此完成的。在此期间,中共三大代表瞿秋白还曾在杨家祠居住并教唱《国际歌》。

  “1925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成立了第一个地方监察机构,杨匏安当选为监察委员会委员,成为党的历史上第一批党内监察干部之一。”黎淑莹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杨匏安身居国民党要职,很多亲戚朋友上门求差。但是,杨匏安坚持任人唯贤,不肯徇私滥任,不收受任何礼金礼品,不为亲朋故旧说情,一直保持着廉洁朴素的作风。

  “当时,他一个月的薪金有300多大洋,足以买田、买地。但他把绝大部分钱都交给党作活动经费,只留下极少部分作为家用。”杨匏安的四子杨文伟回忆说。周恩来也曾评价道:“杨匏安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精神血脉

  时光流转,如今一批批青少年纷至沓来,成为杨家祠最有活力的一道风景线。向杨匏安烈士雕像敬礼献花、聆听互动讲解、自导自演情景短剧……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革命史迹点,在生动有趣的研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了解革命先辈杨匏安的不朽事迹。

  在陈列馆出口处的留言板上,大家写下感言:“家门口的红色记忆”“青春的底色是爱国”“作为一名中国人很骄傲”……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虽简短却有力。

  黎淑莹介绍,陈列馆正在重点打造“点燃理想之光”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之“品读杨匏安”,创新教学模式,让更多孩子沉浸式感受革命情怀。自去年8月首期推出以来,每期名额都十分抢手。“许多家长都说,这个时间花得值!”黎淑莹说。

  百年祠堂重获新生,成为广州一处热门红色文化传承打卡地。据统计,自2019年4月30日正式开放以来,杨家祠累计吸引6.5万人次参观,举办的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吸引超过680万人次参加,入选了“游粤印记·广东文旅护照”首批“网红”打卡点。

  据悉,要领取一本精美的靛蓝“文旅护照”,需要完成一份活动答题卡,而答案正隐藏在陈列馆的展板上。在仅13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里,遍布着许多互动观展装置,其中有一幅动态电子地图,标记了杨匏安在广州的主要活动轨迹。游客点击图标,便可以放大介绍图文,看到当年革命史迹今天的样貌,还能追寻杨匏安足迹,重温百年前广州的风云变幻。

  2020年,杨家祠把展馆搬到“云端”。打开全景网上展馆导览系统,观众可通过手机自由控制场景角度,放大细节,获得逼真的虚拟参观体验。

  关于杨匏安生平和革命史迹的学术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介绍,馆方正筹划推出《杨匏安口述史》,推动系统研究华南地区革命史,此外还将加大对杨匏安海外经历的研究,力争填补这一部分的研究空白。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