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 百年征程 > 红色资源
这间乡村老房,展现了一位党的早期领导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2021-10-27  10:13    来源:南方+客户端

  佛山中心城区10余公里外的禅城区南庄镇紫洞村,绿树成荫、整洁有序,村口矗立着红色正楷镌刻的“登贤故里”大石,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革命先烈罗登贤的故乡。其曾经居住过的老房旧址,如今已改造为罗登贤事迹展厅,展现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从省港大罢工到广州起义,从工人运动领袖到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重要创建人,罗登贤年仅28岁就壮烈牺牲,后人甚至不知道他究竟出生在何月何日。他足迹遍及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白山黑水,所走过的路,既是个人理想的拼搏之路,也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罗登贤事迹展览馆。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如今历史已经远去,但英烈的故事如永不磨灭的红星,照耀着我们脚下美丽的土地。通过罗登贤事迹展厅,后人穿越时空,走近英雄、学习英雄。

  从贫寒子弟到工人运动领袖

  “高举党的伟大旗帜!”“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成为紫洞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罗登贤事迹展厅坐落在一座传统三间两廊青砖民居中。1905年,罗登贤出生在这里一户贫苦人家。“罗登贤自幼父母双亡,生活十分艰苦,10岁时被姐姐带到香港打工谋生。”村中长者罗二妹说。

  罗二妹是罗登贤的堂弟。虽年近古稀,但仍然坚持负责罗登贤故居展厅日常管理。得知有人来访,他驼着背一大早就来打扫卫生,并领着我们走进展厅。

  展厅以罗登贤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作为主线,让观众读懂罗登贤光辉的一生。馆内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视频、场景还原等形式,形象真实地展示了罗登贤英勇无畏、催人奋进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

  走进展厅大堂,映入眼帘的是罗登贤半身铜像,背衬一面鲜艳的红旗,上书:“我个人死不足惜,全国人民未解放,责任未了,才是千古遗憾!”

  “88年前,年仅28岁的英雄在说完这句话后毅然慷慨赴义。他便是罗登贤。”罗登贤事迹展厅讲解员梁秀佳说。罗登贤曾任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常委、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等职务,是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东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领导者。

  罗登贤原名罗举,11岁就跟随姐夫到香港太古船厂当学徒。4年学徒期满后,又当了6年钳工。童年的穷困艰辛让他饱尝帝国主义的欺凌和资本家的剥削压迫之苦,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斗争的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罗登贤就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22年初,罗登贤等人组织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太古船厂工人在罢工斗争中不但取得了增资15%的胜利,而且壮大了大罢工的声势。3年后,罗登贤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掀起反帝浪潮,省港大罢工爆发。罗登贤深入香港各船厂发动工人罢工,带领工人到广州参加反帝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制造的惨案暴行,表现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杰出的领导才干,后来被选为中共香港市委委员、常委。

  大革命失败后,身为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的罗登贤,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冒险逆行,往返于香港、广州,成立秘密兵工厂,赶制成批手榴弹、炸弹和梭镖。起义打响后,他又带领工人赤卫队冲锋在前。起义失败后,他被迫转移到香港继续开展秘密工作。

  1928年3月,由于国内白色恐怖肆虐,中共六大在苏联召开。中央决定由李维汉、任弼时、罗登贤三人组成中央临时常委会,邓小平为留守中央秘书长,主持国内工作。罗登贤来到上海,担负起党委托的重任,继续积极领导苏、粤及全国的工人运动。

  发起创建东北人民抗日武装

  回眸罗登贤领导早期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来到展厅的二层,梁秀佳特意让我们在一个场景前驻足观看。

  从华南到华东,短短几年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党中央派罗登贤北上,任中共中央驻东北代表。后又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领导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党在东北发动抗日斗争的领导者。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罗登贤秘密来到哈尔滨一个小沙岛上的党联络站,召开了北满党的高级干部会议。

  “这个场景名为《危亡时刻》,复原的正是当时罗登贤组织会议的情景。”梁秀佳说。场景中的罗登贤站得笔直,身材瘦削,双目炯炯。时隔90年,仿佛依然能感受到罗登贤与冯仲云、金伯阳、周保中等东北抗日骨干开会时的慷慨激昂。90年前的会议上,罗登贤和同志们一起冷静周密地分析了当时形势,满怀激情地号召东北全体党员抗日到底,与东北人民共存亡。

  “不驱逐日寇,党内不许任何人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谁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谁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罗登贤铿锵有力的话,坚定了东北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

  在哈尔滨的时候,罗登贤一直住在冯仲云家里办公,时常给机关同志讲解一些革命道理。冯仲云的妻子薛雯对罗登贤十分崇拜,有一次问他,如何积累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据薛雯回忆,当时罗登贤笑着说:“做革命工作要经得起风吹雨打,阶级斗争的知识要从革命实践斗争中去寻找。革命理论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

  因家境贫寒,罗登贤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但他一直坚持学习。学徒期间没有工资,他就用姐姐给的零用钱买书购报,常在家里挑灯夜读,从中受到革命启蒙。入党后,罗登贤更是如饥似渴自学,每晚都在又低又黑的小阁楼里,点着小油灯阅读进步书刊和党的文件,直至深夜。

  “从罗登贤的成长经历来看,他读书不多,但发表过不少文章,理论水平很高,其不断学习的精神十分打动我。”梁秀佳说,如今在展厅里,陈列了他在《布尔塞维克》《红旗》等党的重要刊物发表的《最近城市工人运动之开展》《反革命统治下之最近职工运动概况》等文章,朴实犀利的字里行间透出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

  二楼展厅的走廊,重现了当时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驰骋雪原的场景。在林海雪原,罗登贤致力于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发动党员在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等地区创建多支抗日游击队,凝聚了一大批东北抗日义士。这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中坚力量。

  到1932年12月离开东北,罗登贤作为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创建人,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党的正确方针,努力组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抗日的忠勇实践者。

  舍生取义 为革命信念忠贞不渝

  从二楼下来,展现了罗登贤受党中央委派,离开东北回到上海的事迹,也是其人生的光辉绝响。

  1933年3月,身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执行局党团书记的罗登贤参加全国海员工人会议时被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

  “这里可以看到这是当时上海《申报》刊登的一则新闻,也是罗登贤留给我们唯一一张正面照。”在梁秀佳的指引下,一张翻拍的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要找到这张照片并不容易。”罗登贤的孙子罗超介绍,由于罗登贤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目前能看到的资料十分有限。一直以来,家人也只保存了一张罗登贤夫妇的侧面照。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罗氏后人才在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里发现了这张沧海遗照。

  照片里,罗登贤神情坚毅。在他革命斗争生涯中,几次被捕都表现出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气节。参与香港海员罢工被判处6个月徒刑,他理直气壮地控诉资本家和包工头剥削工人的罪行;广州起义失败后,在严重白色恐怖下他再次被捕,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始终没有暴露党的机密。

  在上海身陷囹圄,罗登贤遭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敌人对他用皮鞭抽,用铁杠压双腿,往鼻孔里灌煤油,用火针刺指甲,甚至施以电刑。他的肌肉腐烂、腿骨骨折,但丝毫没有磨灭其革命斗志,监狱成为其最后的战场。他对来探监的朋友说:“我决定以我的生命献给革命,什么也不能动摇我。”

  罗登贤的被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宋庆龄多方奔走,积极营救,并评价罗登贤等人为“中国的反帝战士”“中国人民应该为之骄傲的典型”。

  1933年8月29日凌晨,南京雨花台血染忠魂。敌人决定秘密杀害罗登贤。就义前,他大义凛然地说:“我个人死不足惜,全国人民未解放,责任未了,才是千古遗憾!”

  罗登贤牺牲后,美国记者伊罗生主编的《中国论坛》公开发表了题为《在中国革命运动史中罗登贤的名字将永远是光辉灿烂的!》文章,高度赞扬其革命功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纪念他,把江西省信康县改名为登贤县;1935年,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称赞罗登贤等“民族英雄为救国而捐躯”。

  罗登贤牺牲一年多后,身在东北的冯仲云夫妇才得知昔日亲密战友捐躯赴义的噩耗,悲痛万分,为寄托深深的哀思,遂将女儿取名为忆罗。

  魂归故里 红色地标激励后人

  回顾了罗登贤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虽早已熟稔在心,但梁秀佳依旧心潮澎湃。

  得知要负责讲解红色先烈的事迹后,她做了大量功课,不仅翻查背诵有关罗登贤的文献资料,还认真重温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学党史必须严谨,对自我要求高,也是罗登贤的工作作风感染了我。”

  令梁秀佳印象最深的是为罗登贤的孙子罗超的讲解,“通过登贤后人与我的分享互动,我能对这位革命英雄了解更深。”

  “很荣幸能回到家乡,重温先辈的革命事迹。”罗超说,1933年初,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罗登贤夫妇忍痛将3个月大的儿子送到香港的姐姐家抚养。没想到此次分离竟是父子二人的诀别。

  在罗超的眼里,父亲罗伟民生性低调,从不在人前提起自己的烈属身份,即使是家人也很少提及。

  罗超第一次接触到祖父,则是从小学课本上读到一篇陶铸女儿陶斯亮纪念父亲的文章,里面提到陶铸在南京国民党狱中写的一首诗。“我记得最后一句是‘漫凭热泪哭施罗’,下面注释:施是邓中夏,当时化名施义;罗就是罗登贤。父亲说这个就是我的爷爷。”

  尽管主动描述不多,但罗超还是能感受到父亲遗传自祖父的爱国情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罗伟民毅然放弃上学的机会,主动请缨投军报国。

  罗登贤的乡亲们也努力传承弘扬这位英雄的事迹和精神。

  罗二妹说,上世纪80年代,村中罗氏族人到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参观后,对有关罗登贤籍贯的表述提出了异议,并多方奔走呼号,寻找专家考证,最终认定罗登贤确实来自南庄。

  随后,南庄镇高度重视,先后组织人员前往东北、南京等地考察,不断搜集和整理罗登贤生平史料。2015年,《人民日报》刊发纪念文章《罗登贤同志的名字永远光辉》。同年,罗登贤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南庄镇紫洞村举行,来自全国的20位专家就罗登贤的贡献和精神进行了研讨,并给予高度评价。

  当地政府还在罗登贤故居原址基础上修建了罗登贤事迹展厅。2017年9月,展厅正式对外开放,现已成为佛山重要的红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展厅的后院,至今仍保留着故居的一口古井。据村民介绍,古井开掘于罗登贤出生前。小时候,罗登贤经常在井中汲水,长辈不失时机地在井边对他循循善诱,也让他从小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100多年过去了,古井从未枯竭。

  “我觉得家乡所做就是让罗登贤魂归故里。”罗超说,祖父从小离开家乡,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最后也牺牲在异乡。而罗伟民一直有一个心结,希望其父落叶归根。“非常感激家乡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为传播罗登贤事迹和精神所做的努力,我们都很欣慰。”罗超说。

  “在登贤故里建起红色地标,就像矗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紫洞村党委书记刘泳彩说,得知要建弘扬登贤精神的场所,村小组无条件提供了土地,村民也十分配合支持对周边环境的提升,“这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是村民的情感认同。”

  “我理解的登贤精神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全心全意为民谋幸福。”刘泳彩说,如今村“两委”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全身心投入为民办实事。

  如今的紫洞村,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接踵而来,村民也喜欢在这里流连休憩。他们享受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也铭记先辈为今天的美好所作出的伟大牺牲和不朽功勋。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