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 百年征程 > 红色资源
“红色祖屋”见证广东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
2021-05-31  10:17    来源:南方plus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韶关市浈江区五里亭的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看到馆外三五成群的游客纷纷在青石砖铺就的广场上合影留念,广场上方,一面面红旗迎风而舞,两旁的山茶花开得正艳。

  位于韶关市浈江区五里亭的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

  近几年来,随着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五里亭的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成为韶关市区最火的红色打卡地之一。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迁至韶关,韶关成为战时省会,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也迁至韶关,先后辗转市区、南雄瑶坑村、始兴红围、五里亭等地秘密办公,团结和带领人民开展了长达近四年的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敌后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斗争,使广东成为全国三大抗日敌后战场之一,在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现如今,五里亭、红围、瑶坑三处省委机关旧址被合称为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的“红色祖屋”,经过积极保护与修缮,陆续向世人开放,成为传播红色文化赓续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五里亭:全力保障广东抗日顺利开展

  “故事发生在中共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的卧室里,就是我现在所在的位置(五里亭旧址内),1942年5月27日凌晨,由于党内出现叛徒,李大林夫妇和这里的工作人员全部不幸被捕……”在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里,小讲解员、广东北江中学七年级学生谭果儿向参观者娓娓道来当年“粤北省委事件”的惊险一幕。  

  小讲解员、广东北江中学七年级学生谭果儿正向参观者娓娓道来当年“粤北省委事件”的惊险一幕。

  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南方工委)组织部长郭潜在韶关花园酒家被捕后叛变。因叛徒出卖,27日李大林夫妇等人在五里亭被抓捕,粤北省委组织部部长饶卫华刚从东江老隆巡视工作回来后即被捕,30日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在乐昌也被逮捕。

  震惊全国的“粤北省委事件”,是继“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南地区制造的又一起严重反共事件。“粤北省委事件”发生后,中共粤北党组织在中共中央、中央南方局的正确指导下,果断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有效地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保护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

  这是五里亭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当年是韶州师范所属的一个农场小院。

  就是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中共广东省委的革命者们不畏艰险,为抗日救国奔走,奉献着青春与生命。据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主任科员邵文介绍,近年来,他们通过重新梳理史料了解到,迁驻韶关以后,在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的正确领导之下,各级党组织利用报刊、文艺、学术活动等形式,组织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队经常到各地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开展了广东(粤北)抗日战争的思想动员、军事训练、兵员补充、粮草及武器弹药准备等重要工作,保障了全省抗日的顺利开展。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形势的需要,将省委机关迁到粤北韶关,先在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韶关西河)附近办公。1939年冬中共广东省委从韶关市区秘密迁往南雄,不久再迁往江西信丰,1940年2月,省委机关从信丰回迁至南雄,驻扎瑶坑村;1940年7月迁到始兴红围;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南方局为更好地进行组织管理,并开展斗争,撤销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粤北省委仍驻始兴红围;1941年春,为更好地开展革命斗争,粤北省委由始兴红围迁到韶关五里亭一处两栋砖木结构泥墙砖维护的客家老屋,当年那是韶州师范所属的一个农场小院。直至1942年5月,“粤北省委事件”发生,省委机关遭到了破坏。

  2009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会议作出修复保护和利用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的决定。旧址修缮历时一年完工,并在一旁新建了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2010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当日,便吸引到大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主任许卉介绍说,“自2010年7月开放以来,陈列馆年均参观人数达4.5万人次。”

  始兴红围:“红色堡垒”中电波永不消逝

  1942年5月“粤北省委事件”发生后,地下电台负责人黎百松连夜从韶关市区赶到59公里之外的始兴县沈所镇红围,即刻通过电波将粤北省委遭破坏的消息向党中央汇报,党中央收到电报后,及时作出党员干部紧急疏散的决定,使其他党组织未遭到破坏,有效地为党保存了精干力量。

  2010年,红围旧址修复保护工程正式落成,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围是一座有五层楼的典型客家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用鹅卵石、糯米、红砂岩的砂浆砌成,整体呈淡红色,所以当地百姓也称之为“红围”。而这个别称更深层次的来源是,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驻地,有着光荣的红色革命斗争历史,尤其是藏身在此的秘密电台、地下交通站,令这座古老的围楼成为抗战时期广东重要的“红色指挥所”。

  “1941年春,粤北省委迁往韶关市区五里亭时,省委电台并未跟随迁移,仍留在红围执行任务,就是由于当时的始兴县拥有粤北地区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地下交通站,遍布全县,为省委电台传送密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红围的宣讲员之一,沈所镇党委委员郭伟玲已然将红围的历史熟记于心。

  郭伟玲指着红围旧址前的326乡道告诉记者,往前两三公里处的日新小学(现八一小学),就是当时地下交通站的枢纽,中共始兴县委以日新小学为中心点,建立了李屋、私立志德小学、风度学校等20多个秘密交通站,以日新小学为中心点向四处发射,可以沟通到外省。时任粤北省委组织部部长的饶卫华曾在《我参加革命的回忆》中回忆说:“省委有秘密电台设在始兴,和延安党中央、设在重庆的长江局以及设在闽粤边的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地下电台保持经常联系。”

  秘密电台和地下交通站可以说是红围革命史中重要的一笔,站在红围旁,始兴县史志办主任单小红向记者讲述起那段令始兴人自豪的红色岁月。

  自194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从南雄迁入始兴红围后,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在红围内楼房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第二年春天,粤北省委迁往韶关,省委电台继续留在始兴红围,黎百松经常以跑生意为名到五里亭和李大林联系。因安全措施做得好,在这一年多里,省委电台发送电报100多次,密切了粤北省委与各级党组织的联系,对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政策和指示,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等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令人愤慨的是,1945年2月始兴沦陷,日寇一把大火点燃了围楼,围楼结构受损严重,只剩四面墙壁及内部部分基底结构。

  对于红围这座“红色堡垒”,始兴县人民政府一直细心保护,并将之列为始兴县文物保护单位,设碑铭记。始兴县文广旅体局方面介绍,2009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红围得到修缮,并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红围旧址修复保护工程正式落成,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借此,红围所在的沈所镇以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为依托,充分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将红围、日新小学、冼屋围等历史遗址打造成红色文化核心区,发展全域旅游。如今,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这个革命老区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南雄瑶坑:英雄儿女能吃辣椒能干革命

  1938年10月,省委机关迁到临时省会韶关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日军也进逼韶关,为保存党的组织,1939 年冬,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省委机关迁往韶关北大门——南雄。接到任务后,中共南雄中心县委精心选择了党组织健全、群众基础好,离县城不远的承庆乡第六保瑶坑村,作为省委机关的秘密驻地。

  据南雄史志办主任肖兴麟介绍,当时承庆乡乡长刘友聪和第六保(瑶坑)保长刘烈任都是中共地下党员,瑶坑村有党的支部、地下党在瑶坑办了夜校,组织了妇女会,宣传抗日救亡,群众觉悟较高,因此,瑶坑村是省委机关进驻的理想选择之一。

  早春三月,位于南雄市雄州街道荆岗村委的瑶坑村,成片的油菜花安静绽放,一排相连五间的砖瓦房正是当年省委机关的办公场所,它原是瑶坑村私塾小学堂。记者在一份悬挂于屋内的“农民夜校和妇女会”介绍上看到:“妇女会成员坚持读夜校,唱进步歌,调解家庭纠纷,并组织集体开荒种菜、养鸭等生产活动,收入用来支援地下党同志的活动费用。”村民刘光珠指着墙上的妇女会图片介绍说,自己的母亲就曾是其中一员,不仅如此,当时当甲长(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主任)的父亲刘列球也加入了地下党,成为地下交通站的活跃分子。刘光珠常听老人讲往事,抗日时期在瑶坑有很多像他父亲母亲那样放下锄头干革命的人。

  1939年,省委机关迁往南雄瑶坑之前,省委地下交通员梁维平提前两三个月以“逃难者”的身份到达瑶坑,为省委机关进驻瑶坑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因她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又有裁剪衣服的技能,很快得到群众信任和好感,人称“平姐”。

  不久,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组织部长李大林等,都以平姐亲戚的身份先后来瑶坑。此时,瑶坑交通站建立起来,坚决有效地执行党中央指示,开展各项工作,并直接领导了南雄地下党的工作。

  省委机关在当地群众掩护下,建立了电台,并安全地活动了多个月,直至1940年夏,鉴于南雄形势变化,为进一步保存革命力量才迁往始兴红围。在瑶坑期间,广东省委机关得到南雄地下党组织和瑶坑群众的全力支持与掩护,未有丝毫暴露。之后省委机关由南雄再转到始兴,省委电台还留在南雄有一年多。

  “我们南雄是一片革命的沃土。”肖兴麟自豪地说,1939年间,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南雄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至1940年初,党员人数已达到300多名,党支部和党小组达40多个。由于党员人数较多、组织较健全,南雄党组织除了把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还出色完成了省委交给的各项重要任务。南雄市油山镇人大主席、革命后代黄树材自豪地说:“毛主席曾说过:越爱吃辣椒的就越能革命。我们南雄人既能吃辣,干革命也厉害。”(记者 李劼 唐音 实习生 关振锋)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