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 百年征程 > 党史故事
雕塑家潘鹤:为时代“铸魂”的“孺子牛”
2021-03-03  10:39    来源:南方日报

  回顾中国近现代百年革命建设史,广东一直是风云跌宕的变革之地。每当新思潮激荡之际,这方热土都会涌现出一批批美术创作大家。他们高擎“笔墨当随时代”的大旗,绘就一幅幅红色美术的经典图卷。

  日前,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国艺术报指导,广州市文联、广东美术馆主办的“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江山如此多娇》《我是海燕》《永不休战》等红色美术经典,让曾经波澜壮阔的辉煌与荣光再现眼前。

  其中,已故著名雕塑家潘鹤的经典之作《艰苦岁月》再度亮相,重新引发关注;同场展出的《开荒牛》(又名《孺子牛》)也曾名列“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物”。

  “人生虽短,艺术可长。”终其一生,潘鹤以至性至情为时代“铸魂”,用双手将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凝固在作品中。

  《艰苦岁月》

  用雕塑留下革命的“笛声”

  老战士俯首吹笛,小战士托腮倾听——潘鹤代表作《艰苦岁月》里的经典造型,成为几代人对红色经典的共同记忆。如今,它静静伫立在广州潘鹤雕塑艺术园里,与潘鹤160多件作品共同见证着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征程。

  “他的作品总是紧随时代,没有落下任何一个革命与建设时期,可以汇成一部共和国的史诗。”潘鹤之子、潘鹤艺术馆馆长潘奋说。

  1956年,潘鹤参与海南岛琼崖纵队主题创作。当年,在退守母瑞山的战斗中,琼崖纵队被困后仅存25人,吃的是野菜野果,穿的是树叶树皮。

  潘鹤在访问了仅存的冯白驹将军后,25个战士不屈的个性形象渐渐在其脑海显现。特委领导王业熹随身携带的一根竹笛,进入了艺术家的视野。他放弃了战争场面的刻画,选择用雕塑留下岁月里回荡的悠扬“笛声”。

  中山大学教授、评论家杨小彦指出,衣衫褴褛的艰苦生活无疑是现实的,小战士甘之如饴的笛声却充满浪漫精神。直到今天,《艰苦岁月》仍然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除《艰苦岁月》外,潘鹤的《得了土地》《省港大罢工》都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的经典。《省港大罢工》虽然只刻画了一个人,工人们不屈不挠的气概依然展现无遗。

  “与罗丹的《加莱义民》一样,作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由此体现人的精神。”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看来,潘鹤的成功不仅有现实主义精神,还有来自罗丹的美学原则和人道情怀。

  “父亲创作过程是非常投入的。你看他的雕塑是什么表情,他创作时脸上也挂着什么表情。”潘奋告诉记者,父亲将艺术看做“灵魂”的事业,“在他看来,技术可以传承,灵魂是传承不了的,别人学我只能学我的手法,学不了我内心的感受”。

  赤子之心赋予潘鹤作品超越时光的永恒魅力。2015年,潘鹤、梁明诚近40年前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重新亮相。前赴后继的指挥员、农民、小战士、妇女……凝固成一曲全民族抗战史诗,世代为人传诵。

  《开荒牛》

  用艺术为深圳打造“图腾”

  在潘鹤学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黎明看来,潘鹤手中的每一个“小题材”都在展现背后的“大时代”,“都包含着艺术家对民族历史的判断和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敏感于时代精神的潘鹤,对主题创作有了新的思考,作品也有了更多象征主义的意涵。

  《开荒牛》伫立在深圳市委门前近40年,它注视着千千万万特区建设大军,在这片热土挥洒汗水与激情。《开荒牛》可谓深圳当之无愧的图腾。

  潘鹤很早就提出“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的口号。“父亲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要为民众所共享。”潘奋说。

  深圳在建立经济特区之初,也萌生出创作一座城市雕塑的意向。深圳素有“鹏城”的美誉,大鹏湾也是有着革命传统的地方,深圳市委想以“大鹏展翅”作为题材。潘鹤却另有见解。

  城市雕塑需要对城市发展有前瞻性的理解,潘鹤敏锐地意识到:大鹏是要飞的,经济特区也在不断成长,过了若干年后,市委大院周边将变得高楼林立,如果以“大鹏”为造型基础,到时就容易给人一种困在城市之中、难以展翅高飞的错觉。

  当时,潘鹤在深圳住的招待所外,还是一片烟尘滚滚的工地。来来回回的拖拉机、推土机,正在将树根、砖头一件件搬走。目睹此情此景,“开荒牛”的创作灵感在艺术家心中油然而生。

  “《开荒牛》既是牛的‘拟人化’、也是人的‘拟牛化’。”黎明认为,《开荒牛》刻画的不只有一头牛,它要拔掉背后盘根错节的“穷根”,“根”还代表各种根深蒂固的落后意识。

  同时,《开荒牛》还代表特区与共产党员的精神:牛的形象象征着鞠躬尽瘁的先行者,改革开放的使命还需要一代代后来人去继承。

  10多年后,潘鹤又为深圳创作了《自我完善》:一个健硕的人体,正专注有力将自己从顽石中开凿出来,准备破茧而出。“《艰苦岁月》《开荒牛》《自我完善》是完整的‘三部曲’,分别象征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潘奋说。

  “只有自我完善,才能问心无愧。”潘鹤曾用五件作品概括自己的一生,《自我完善》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潘鹤艺术观与人生观的自我总结。

  “以艺术家的良知和智慧,去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是潘老对我们后辈创作最深远的启迪。”黎明总结道。

  专家解读

  百年红色美术长卷中的“广东印记”

  回顾过去百年艺坛的红色经典,潘鹤无疑是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但取得全国性影响的广东名家并非孤例。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廖冰兄、黄新波、李桦、古元、赖少其、胡一川、罗工柳……他们以经典艺术图像,构筑起几代国人的红色记忆。《人桥》《艰苦岁月》《永不休战》《飞夺泸定桥》等经典图像,更被教科书收录,并在全国广泛传播,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它们是历史进程的印迹,是一个时代的原生声音。”在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看来,每幅经典的诞生都在美术史创造新的突破,成为中国美术转型之路的路标。

  早在抗战时期,艺术舞台就活跃着不少广东画家的身影。简捷方便的漫画和木刻,更能直接唤起民众的觉醒,成为他们自发创作的首选,李桦《怒吼吧!中国》、赖少其《抗战门神》都是其中脍炙人口的经典。

  新中国的成立是艺术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开始。此时,革命艺术成为主流,成为那一时代视觉形象的重要写照。广东美术家在其中作出了具有全国表率意义的重要变革和创造。

  黎雄才着手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首开“社会主义新山水画”之先河。关山月与傅抱石共同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为同类题材立下标杆。从《雪夜送饭》到《矿山新兵》,杨之光也为水墨人物画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无论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的块面式笔触,或是汤小铭《永不休战》的沉着用色,在全国创作风格渐趋统一之时,由广东美术家谱写的红色画卷有着个性鲜明的印记,这些作品在全国成为不少美术青年师法的范本。

  “与其它地区相比,敏锐的时代感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广东美术创作产生全国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说。梁江进一步指出,学科专业齐全的广州美术学院,也为红色作品的推陈出新提供源源不绝的人才动能。

  为了钩沉和补阙红色经典留下的启迪,广州美术学院启动了中国近现代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第一阶段项目,并计划在今年推出第一批口述史丛书,尽最大可能以原生态方式留住老一辈艺术家的珍贵经验。

  “记录时代,反映时代,也是今天美术家的责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介绍,广美新近设置“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心”,广东也将对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展开系统研究整理,并在今年以展览的方式向公众呈现。(记者 杨逸 实习生 孙羽嘉)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