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8月17日,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为更好地动员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广东万里碧道建设,9月10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
主持人邓鸿: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广东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在治水领域率先提出了实现“两山”理论的广东方案——万里碧道。8月17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规划的落地,更好地动员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广东万里碧道建设,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总体规划》的有关情况。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省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方为民先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先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潘伟堂先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龙家有先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先生。
首先,有请王立新先生介绍总体情况。
广东省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
王立新: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下面,我介绍一下《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出台的有关情况。
一、出台背景
广东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与河湖关系密切。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为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2016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要求,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这项重大决策部署。
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有利于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为美丽中国建设探索广东经验;有利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河湖综合治理能力;有利于建设城乡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好去处;有利于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推进产业、城市转型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等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万里碧道规划建设工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多次专题听取汇报,并作出指示批示,对万里碧道规划建设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打造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要求坚持规划引领,集中全省的智慧,科学描绘好全省一张大蓝图。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开展试点建设的同时,省河长办牵头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并得到了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先后于2020年6月24日和7月13日,通过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并于近日获省政府批复实施。
二、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共七章,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实施“5+1”重点任务、建设各具特色的主干水系碧道、各市碧道建设指引、实施安排及投资匡算、实施保障等内容,对全省碧道建设发挥引领性、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
(一)碧道概念。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通过系统思想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也就是打造“三道一带”),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望。碧道按所处河段周边环境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四种类型。
(二)基本原则。《总体规划》编制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突出防洪(潮)安全补短板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二是以人为本,惠泽百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河于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珠三角地区为重点,主要建设都市型、城镇型碧道。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要建设乡野型、自然生态型碧道,形成各具特色的碧道网。四是部门协同,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河长制优势,构建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并与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全域旅游、防洪补短板、海绵城市建设、特色航道及“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工作密切结合,协同推进。
(三)总体布局。着力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广东万里碧道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珠江活力都会碧道、深圳现代都市示范碧道、环湾滨海碧道、岭南田园水乡碧道、潭江侨乡碧道、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西江大河风光黄金水道、北江南岭山水画廊、韩江潮客文化长廊、鉴江画廊魅力蓝湾等10条省级骨干特色碧道,建设任务涵盖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
(四)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以及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等“5+1”重点任务。碧道建设分为稳固基础、建设成型、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五)实施安排。按照“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总体目标,到2022年,全省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万里碧道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到2025年,全省建成7800公里碧道,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到2030年,全省建成1.6万公里碧道,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广东全面呈现。2019年4月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各地积极开展万里碧道试点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碧道试点400公里。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制定配套政策和技术指引。出台支持万里碧道建设的政策措施,明确用地保障、项目审查审批程序、财政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印发万里碧道设计和运维技术指引等技术文件,为各地开展碧道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二)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的工作协同,做好各部门“十四五”专项规划,相关重要规划与碧道规划的有机衔接工作,做好碧道沿线相关项目建设的优化整合,提升整体效益。
(三)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工作。认真总结、复制推广省级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编制近期(2020-2022年)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部门职责,压实市县建设管理主体责任,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科学组织项目建设,加强建后运行管护,确保碧道建设科学有序推进,持久发挥效益,建设造福广东人民的幸福河。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主持人邓鸿:谢谢王立新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下面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
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我留意到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的总体目标里提到“要将万里碧道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样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好窗口”,请王厅长具体介绍一下我们如何来实现这三个“好”?谢谢。
王立新:大家知道,近些年,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全国上下都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水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现在正在开展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就是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于水灾害方面的问题,像防洪、治涝的问题等,也是多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的。水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水资源保障,要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个层次就是水安全提升,即防洪、治涝的问题;第三个层次就是水环境改善,也就是这几年力度空前的水污染治理。这三个层次我们认为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像洪水、水污染,或者说水资源不够,这都是对人民群众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的,所以水资源配置、水污染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等等,都是我们最基础的工作。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应该说广东在这几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水生态恢复就是第四个层次;第五个层次是水文化建设;第六个层次是水经济发展。所以,随着治水实践的深入,广东治水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要在继续巩固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治理成果的同时,开展水生态的恢复、水文化的建设,以及用“水”支撑和助推经济的发展,所以万里碧道是一个以水生态建设为主的综合性工程,我们定义它为“三道一带”,实际上就包括了水的六个层次。
水治好以后,通过万里碧道的建设,向老百姓开放滨水空间,引导大家亲近自然,使当地的老百姓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河流、融入到水生态这样一个环境之中,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我们试点的效果来看,应该讲效果非常好。深圳的大沙河,经过治理以后,已经成为当地非常吸引人的一个好去处,成为一个赛艇的基地,也是一个运动的好地方。广州的碧道建设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特别是从化温泉环湖碧道建成以后,周围的酒店纷纷追加投资升级改造,可以讲,通过碧道建设重新擦亮了国际温泉旅游名城的金字招牌。类似的例子很多。
万里碧道建设,不仅给老百姓营造了一个好的去处,也带动了两岸经济发展、城市升级、产业转型。过去在河道污染、两岸环境很差的情况下,很多河流两边的产业是非常低端的、粗放的。万里碧道建好以后,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还是老百姓居住的环境,可以说都得到了升级,所以它的确是让我们理解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论述,其中一个就是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我们万里碧道就很好地体现了系统治理这样一个理念,总书记要求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万里碧道也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黄河的期望,把广东的河流建设成为我们广东人民的幸福河,所以说万里碧道这样一个生态工程它是非常好地实现了三个“好”。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2、经济日报记者:我了解到今年也是碧水攻坚战决战决胜年,请问一下陈厅长,万里碧道建设对碧水攻坚战和今后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谢谢。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
陈金銮:感谢您的提问。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方面,碧水攻坚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万里碧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生态环境基础。应该说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系统治理,以超常规的力度推进碧水攻坚战,随着控源截污等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相继落地并逐渐显现成效,全省水环境质量也持续改善。
今年1到7月,全省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率达到85.9%,劣Ⅴ类断面比例为零,现在是阶段性地达到了国家的考核目标,也创了近几年来历史同期最好的水平。大家非常关注我省2018年时还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今年1到7月已经阶段性地实现全部清零。其中像淡水河紫溪、深圳河口这两个断面甚至达到了Ⅲ类,茅洲河共和村、珠江西航道鸦岗以及石马河旗岭三个断面达到了Ⅳ类,练江海门湾桥闸、榕江北河龙石、东莞运河樟村、小东江石碧这四个断面达到了Ⅴ类。大家也非常关注的茅洲河,整个流域的水质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在茅洲河边建起了碧道,这个碧道是包括了行洪通道、生态廊道、休闲漫道、文化驿道、产业链道五道合一的碧道,在努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样板,也欢迎大家到茅洲河边去看看治水的成效跟碧道的有机结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治水的成绩还不牢靠,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所以在接下来今年剩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还要再持续发力、奋力冲刺,补短板、强弱项,来确保打赢今年的碧水攻坚战。
另一方面,万里碧道建设对打赢碧水攻坚战乃至今后长远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广东的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是跟水污染防治工作紧密衔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从理念设计来看,万里碧道以碧水为魂,以水为纽带,通过碧道建设可以倒逼水污染防治,有效增加生态缓冲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和管理,进一步减少入河污染量,持续推动水环境的改善。
从主要任务来看,万里碧道规划提出了“5+1”的重点任务,包括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这两个重要任务,也提出了要构筑河流的自然生态廊道,要实现河湖碧水清流的水生态环境目标。
从主要措施来看,规划提出要推动入河排污口的整治,最近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河长办正在推进入河排污口的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来建立排污口规范设立和管控的长效机制,支撑万里碧道的规划建设,保障水环境安全。
同时,通过万里碧道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河湖的环境景观品质,提升河流两岸的土地价值,吸引高质量的企业、高端的人才进驻,从源头上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提升河流的水生态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在打好打赢碧水攻坚战的基础上,持续地巩固提升治污攻坚的成效,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向支流推进、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我们在原来控源截污工作的基础上,也会更加注重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依托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来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提问
3、南方日报记者:我留意到碧道的总体规划里提出要做好各种规划的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想请问一下方厅长,我省如何在做好万里碧道空间规划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方为民
方为民: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一个基本的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的部署,当前我省正在抓紧编制全省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做好我省万里碧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目前我们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完善标准的对接,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根据国家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万里碧道总体规划中涉及空间管控的部分内容,将要纳入到国土空间的相关专项规划,因此,在万里碧道总体规划编制和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积极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核对。下一步,我厅还将根据国家的工作部署,一是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标准体系,将我省万里碧道的总体规划纳入省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信息平台,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实现“多规合一”;二是指导各地有关部门将万里碧道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纳入到各地的空间规划的详细规划中,统筹安排好万里碧道的空间需求。
第二,坚持协同治理,提升我省特色的线性空间的品质。围绕全面建立和完善魅力岭南空间体系的工作要求。为充分用好万里碧道总体规划的成果,下一步我省将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要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的趋势,以万里碧道为统领,统筹推进水域岸线的生态修复,构建流域统筹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和以都市圈为主体形态的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实现从流域分治到流域共治,从城市各自为政到整体协同发展的转变,形成绿道相连、林木成带的生态岸线,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景观。
第三,发挥工作合力,打造岭南自然文化遗产游径的网络。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结合万里碧道的建设工作,我们提出了“流域+”的规划模式,充分发挥工作合力,引导碧道与绿道、古驿道叠加串联,完善省域绿道网布局,推进古驿道的保护和修复,利用碧道、绿道、古驿道等线性空间,串联起国家公园、自然绿地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连接城乡郊野空间和城市内部的公园系统,打造具有生态、安全、文化、景观、休闲、经济等复合功能的特色廊道,打造岭南自然文化游径的网络。谢谢。
香港大公报记者提问
4、香港大公报记者:水环境改善是万里碧道建设的基础性内容之一,尤其是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与市民身边水环境水生态改善密切相关。请问潘伟堂先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助力碧道水环境改善方面有哪些成效跟举措?谢谢。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潘伟堂
潘伟堂: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万里碧道建设是我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创新举措,也是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广东的重要路径。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推进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减少生活污染是改善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近年来,我省按照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聚焦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我省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持续保持高位。目前全省已经建成了城市(县城)污水厂379座,处理能力达到每日2680万吨/日,处理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增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752万吨/日,占现在总处理能力的近30%。在污水管网建设方面,我们也是全面提速,力度前所未有,目前全省现有的城市污水管网达到6.9万公里,其中“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建成的城市污水管网3.4万公里,占目前全省现有总量的49%,也就是说,近五年来我省新建成的污水管网数量就相当于以前多年建成的总和。随着污水处理能力的全面提升,生活污水污染物的削减量也在逐年提高,去年全省处理生活污水总量达到了91亿吨,同比增长了8.7%,COD(化学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削减量同比分别增长了7.4%和6.1%,为我省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接下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万里碧道建设的部署,推动落实广东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大力解决生活污水对碧道建设的影响问题,切实改善城镇水环境,为早日建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作出新的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精细管理,围绕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确保碧道沿线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二是建立健全排水管理的长效机制,健全污水接入管理制度和专业化运维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污水处理厂、管网与碧道河湖水体联动,实现“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的运行维护;
三是继续推进雨污分流、老旧管网修复改造,切实解决碧道周边晴天生活污水直排、雨天合流制溢流的污染问题。
通过全面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还有其他各项水污染防治攻坚措施的落实,我省水环境必将得到持续改善,万里碧道必将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必将得到更大的提升。谢谢。
南方农村报记者提问
5、南方农村报记者: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在万里碧道建设第四节的建设目标中也提到说“要构建‘融入自然、品位文化、共享健康’的景观与休闲游憩网络”。想请问一下龙家有先生,怎样将碧道建设与全域旅游以及水文化的保护展示创作结合起来,来展现广东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接下来有些什么样的设想?谢谢。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龙家有
龙家有: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广东文化旅游的关心、支持和厚爱,关于您的提问,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是关于万里碧道建设跟全域旅游相结合的问题;第二是万里碧道跟水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第三是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刚才厅长王立新讲到水防治讲了六个层次,第五个是水文化,第六个是水经济。我认为,万里碧道建设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是与水经济密切相关的。我们在万里碧道建设的过程中,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我们在整个过程中的思考就是怎么样把万里碧道的建设和全域旅游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建共享。具体做法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建设万里碧道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完善沿途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比如我们在肇庆、云浮、惠州、河源、东莞等地,在西江、东江沿岸的一些文化旅游设施进行了一些提升完善;第二是怎么样把万里碧道跟我们的旅游品牌、旅游线路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建设好的万里碧道打造成为主客共享的旅游精品线路。
关于万里碧道跟水文化的结合,我们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第一是注重抓住与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示。广东有非常丰富的与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赛龙舟、渔歌、渔舞等等,我们都把它作为我们各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还有,评选一批跟水文化相关的文化艺术之乡,比如中山坦洲评为2018到2020年度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第二是注重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相结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沿线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刚才厅长方为民也提到了这方面。我们近年发布了64条广东历史文化游径,还有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源点,特别是推进华南史教育基地,这个华南史教育基地就在江边,很多古驿道红色点都在跟水相连的区域里面。第三是注重抓跟水文化相关的文化作品的创作。近年来我们指导各地的专业团体、各地文化馆、文化创作基地等,注重跟水文化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创作,比如2019年东莞市文化馆就创作了反映新时代疍家文化的音乐作品《幸福的哭嫁》,入围了第十八届群星奖总决赛。
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我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快与慢的结合。在万里碧道和全域旅游建设工作中,指导各地在全力推进旅游公路、景观公路全域旅游快进交通网络建设的时候,如何跟万里碧道、古驿道、绿道等慢游系统的文化和旅游设施的完善相结合起来;第二是文与旅的结合。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和一系列的古港、古码头、古桥、古镇、古水域设施等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跟旅游结合起来,完善碧道上的旅游咨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产品,将文化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实现主客共享,让当地的居民能够享受,也让游客能享受到我们万里碧道建设的成果;第三是点与线的结合。在万里碧道和全域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以万里碧道为依托,比如每五里建一些文化设施,十里建设一些文化景观场景,积极打造万里碧道相关的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第四是动与静结合。在打造万里碧道沿线的山景、水景、风景等静态景观和文物古迹展示的同时如何去丰富文化活动,特别是群众类的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把静态的展示和动态的活动结合起来,丰富整个碧道的文化特色和旅游产品。谢谢。
广东电视台记者提问
6、广东电视台记者:近年来我省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特别是在万里碧道推出之后,更是广东治水领域的一个全新升级,请问王厅长,河长制工作和万里碧道建设是怎样的关系?谢谢。
王立新:您的问题非常好,我想从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万里碧道的建设是广东河长制持续走深走强的一个有力的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鼓舞的消息。
为什么河长这么重要呢?其实水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从自然系统来讲,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治水必须是整个系统的综合治理。从社会系统来讲,水也是跟陆地上所有的元素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一条河美不美、水清不清,跟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系统、产业结构等等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总书记对新时期治水提出了16字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特别强调系统治理,只有系统治理才能把水治好。过去经常出现花了很多力气,老百姓还是不满意,效果还是不好。九龙治水,每一条龙都很卖力,但还是效果不好,实际上就是没有系统治理,河长制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河长制实施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可以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治水,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并牵头督办全省污染最严重、问题最多的深圳茅洲河、粤东练江,亲自抓这两条污染最严重的河、问题最大的河的治理工作,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效,这个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河长制实施以来,全省共有8万多名河长奋战在全省2.4万条河流之上。这几年,除了大家非常熟知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外,还开展了河道“清四乱”和“五清”的工作,像排污口的清理整治,还有侵占河道违建的清理等等,使得广东河道的面貌得到大大的改观。
随着河长制的实施,随着各个专项行动成效的显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抓手来进一步深入地推进河长制。万里碧道也就是这样一个能够统筹生态治理、生活环境的改善,还有生产环境提升的综合型的生态工程,所以我们提出了“5+1”六项工作任务。万里碧道能够让我们广东的河长制走得更深,也可以说是我们广东河长制一个重大的创新举措,它也必将为广东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讲,河长制也是我们实施万里碧道的一个重要保障。因为河长是我们各级的党政领导,能够统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能够真正地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所以有了河长制这个坚实的基础,才能够把万里碧道这项涉及范围广、任务重的、前所未有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持续推进。因此,河长制和万里碧道建设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7、中国日报记者:请问生态环境厅的陈厅长,在建设万里碧道的过程中,将会对广东的生态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将会怎样体现生态保护的理念?谢谢。
陈金銮:谢谢您的提问。规划建设万里碧道确实是推动碧水攻坚战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持续改善广东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刚才也介绍了,万里碧道的建设是跟水污染防治攻坚紧密衔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万里碧道规划过程中,我们在设计理念上提出生态优先、以碧水作为魂、以水为纽带,将实现河湖碧水清流作为重要目标。在万里碧道建设过程中,将会有效增加生态缓冲廊道,这些生态缓冲廊道会进一步推动入河排污口的规范设置和管理,既有效减少入河排污量,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刚才王立新厅长在介绍的时候也讲到,万里碧道规划建设的“5+1”重点任务中,有两个方面是跟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包括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也提出了要构筑河流生态廊道,实现河湖碧水清流的水生态环境目标。我们在实际推进工作过程中也把入河排污口的清理整治作为碧道建设、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有一个两年的行动计划安排,来进一步规范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管理。
同时,万里碧道的建设会有效提升河流沿岸的环境景观品质,也会提升河流两岸的土地价值,为引入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创造条件,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谢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问
8、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每年进入夏天,全国各地都会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广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请问王立新厅长,我们的万里碧道规划对于广东地区防洪减灾、缓解内涝将会起着怎样的积极作用?谢谢。
王立新: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水安全的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是放在首位的,所以说水安全保障是万里碧道建设的基础。广东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可以讲,整个防洪能力,各个城市应对台风、暴雨、防涝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尽管如此,广东属于多雨地区,每年的降雨达到1774毫米,特别是经常会出现局部短时强降雨,还有强台风的正面登陆。对我们来讲,防洪排涝的工作始终是放在首位的。
万里碧道的建设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首先就要补上安全的短板。前面实际上我也作了介绍,也就是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安全为重的意思就是这一条河要进行碧道建设,首先要把安全的短板补上,防洪能力有没有达到设定的防洪标准;在城区,排涝的能力够不够。所以在万里碧道建设里,这个是放在“5+1”任务里优先级的。防洪排涝能力要达到我们设定的标准以后,才开始其他的工作,比如生态修复、环境景观营造、游憩系统建设,包括水上运动、文化活动等等,所以说水安全问题是万里碧道建设必须要巩固的。谢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提问
9、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想请问马向明总工程师,万里碧道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建设的,它的建设将会为大湾区的经济建设带来怎样的影响?谢谢。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马向明:确实,碧道是一个系统治理,它包括了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相互耦合的协调过程,碧道建设对大湾区的影响,我想要在下面两个背景上去看:
第一是粤港澳大湾区跟世界其他三个湾区相比,河流密度最大,有1.2万条河。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都没有这么多河,我们的河流多、河道长;第二是降雨量大。珠三角年均降雨量大,每年的台风比较多,每年平均有四五个台风;第三是人口密度大,6000多万人,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湾区。另外,由于过去发展的历程,我们的产业转型压力比较大。根据测算,我们水岸边500米的范围内存在大量被纳入“三旧”用地,就是相当多的“三旧”低端产业其实是在水边。
第二个背景是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过去40年珠三角发展,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主要是跟外循环发生接轨,建了很多机场、高速公路、港口去连接世界,然后由外资到珠三角来投资,带动我们工业化的进展。这个过程,外资来,它是带着自己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所有东西都带进来,我们只做一些配套性基础设施。现在的形势变了,第一我们成本高,没有外资会专门追求低成本来到珠三角发展;第二是不可能再延续过去作为生产基地(尤其是在贸易战这种背景下),所以国家要走出去,不再是产品要走出去,是企业要走出去。也就是说过去引进的是跨国投资,今天中国的企业要到外面去投资,大湾区成为一个支点。这个事就反过来了,就是我们中国的企业要走到世界各地,要自带资金、技术、人才等等,要在这边研发。整个珠三角要转变成知识经济,要创新、要研发,它是企业发展发生了变化。
企业发生了变化,对城市、对地方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在哪里?过去我们说路通财通,只搞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所有的东西由跨国公司来解决。现在的形势是反过来了,我们要为企业解决好各种问题,他才能够到世界各地去进行投资生产,所以就变成珠三角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创新能力等等,企业才能走出去,所以企业要发生跟各种本地网络的关联。
过去我们跟世界网络连接求发展,现在企业需要与本地的产业网络、创新网络、生活网络密切关联才能走出去。这就是说企业对城市、对环境的需求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之下,珠三角面临的水安全问题、人口密度过高带来的宜居性问题、产业低端带来的污染问题,就很难支撑整个珠三角的转型需求,碧道的建设是从以下四方面改变大湾区的发展状况。
第一是构建一个安全韧性的水系,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保障。刚才厅长王立新已经很好地解释了如何通过碧道来解决安全的问题。
第二是修复生态,河流具有很好的连通性,它连通的是人与城市、上下游等等,所以通过生态的修复,河流岸边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好去处,这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在珠三角来说更特别的是珠三角气候炎热,我们需要通风才能获得舒适性。所以岭南建筑讲通风,在一个城市里哪里风最好?就是水岸边,因为水陆热容比的差异带来风,所以人们喜欢到水岸边去聚集,去锻炼身体。珠三角过去修了几千公里的绿道,使用率最高的就是水岸边的绿道,就是因为珠三角的气候炎热,人们喜欢到通风的地方,所以,碧道的修建,珠三角有上万条的大小河涌,它都能成为人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第三是沿岸大量的“三旧”用地,随着通过景观营造、生态修复,会变成人们喜欢的地方。景观它可以成为吸纳一些要素聚集的重要因素,为这个地方的经济腾挪带来机会,为新的经济增长打开新的空间。所以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城市更新,无论是上海的浦东开发,其实它都是水岸+:水岸与轨道的相遇,成为总部经济的聚集地;水岸与文化的相遇,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所以,沿着碧道周边水岸地带,在环境和景观改善后,配套相关的交通服务设施,这个地方就能够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活力带。
第四,珠三角众多的河网,把大湾区连成一体,沿着河道修复生态,打造连续贯通的特色滨水游径,形成由水系构成的碧道网络,可以促进大都市圈生活的融合。比如广佛地区,过去大量的道路、轨道连通,为都市圈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但实际上,东平新城跟广州的白鹅潭水路联系只有不到20公里,把这条水上生活带打通,广佛之间的一体化可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整个大湾区里面,2000多年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沉淀,我们通过碧道建设,形成生态、文化相关联的要素梳理,可以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的融合,增强其魅力。
主持人邓鸿:由于时间关系,请提最后一个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
10、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想问马向明总工程师,在现在“一核一带一区”发展的新格局之下,绿道+产业群的规划布局主要从哪些方面考量?这对粤东西北的经济发展将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谢谢。
马向明:谢谢您的提问。大家都很关心碧道建设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在省里面“一核一带一区”布局里面,很清楚地融入了流域跟经济区的思想,核心的地带就是珠三角,是以创新为主。在粤北生态发展区,是珠三角的上游地段,所以在“一核一带一区”这个概念之下,“碧道+”确实是不一样的。
刚才说了大湾区这个层面是以创新为主,所以碧道+周边的经济带,肯定会跟总部经济、创意产业相关联。比如深圳大沙河地区,它跟深圳大学相关联,跟高新区相关联,水岸整条生态廊道、文化休闲道的建设,它能够成为高新经济成长的一条道。
在一些历史文化沉淀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像黄埔旧港,它腾出去以后,这个地方就有历史文化的意义。历史文化的意义加上轨道枢纽的注入,它就能成为总部经济的聚集地。前海也是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水岸跟轨道结合,就成为总部经济的聚集区,这是“一核”里面。
在“一区”里面,它面临的发展背景是不一样的,因为这里不会有太多的总部经济在这里聚集,它更多的是一些“美丽广东”的构成要素,如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等等。还有过去沉积下来的历史文化,它们分布在大地上不同的地段,河流是自然几亿年形成的联系网络,所以沿着河流去优化开敞空间、提升品质,可以优质连通分散的资源。过去我们很多设施都沿着道路去配,这在工业发展的时候,它是很好的,因为很高效率。但是如果我们要更好地去体验经济、更优美的景观的时候,有些设施就要沿着景观优美的地方去配,以提升人们的体验,并把它串联起来。“碧道+”就能够成为推动乡村旅游等一系列工作的重要要素。
刚才谈到的是“一核一带一区”里面的分工问题,但实际上它也存在着协作的问题。过去省里面通过市与市之间的对口帮扶,在制度上的对接促进要素的流动。如深汕、广深等。但如果从流域视角来看,通过碧道可以做得更多。
比如说东江流域。东江流域的下游是发达地区,深圳和香港(大湾区里面最发达的一个区域),但上游经济欠发达。东江流域的一个共同特色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在整个东江流域里流淌,文化上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沿着碧道去恢复它的流域文化的相关联性,可以进一步促进深圳周边这个地段跟河源、惠州文化上面的相关联。它可以通过文化的关联来促进两地之间的对流。粤东的很多潮汕人在深圳工作,回到韩江流域,它是潮汕文化的所地。如果我们把韩江流域的潮汕文化修整好,这些在深圳工作的潮汕人回到他的故乡,能看到他童年的文化记忆,可以保持和加深他与潮汕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素之间的对流,可以借着碧道进一步促进。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交通作为基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支撑是要素对流的基础,碧道是在要素对流有可能性的情况下,加强它去的目的性,碧道使家园更美丽,地方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