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欧阳彦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双碳背景下我省大力发展装配式装修产业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生态环境厅、地方金融管理局和广东银保监局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推动装配式装修发展的主要工作情况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将推动装配式装修作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完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培育装配化装修产业链和产业队伍,强化质量安全监督,加大宣传宣贯力度,取得积极成效。
(一)加强政策配套和制度机制建设。一是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引导装配式装修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部署开展装配化装修试点示范,推广应用整体厨卫等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先后出台《广东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广东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和规划,要求在装配式建筑中推广全装修,建立一批装配化装修试点,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推广管线分离和一体化装修。正在制订《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推广装配式装修作为建筑品质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推进广东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以下简称广东碳标签)机制建设。省生态环境厅指导成立了广东碳标签专业委员会,制订《广东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对广东碳标签的目录、技术规范、评价程序、标识和信息管理平合等内容进行明确。目前己初步提出广东产品碳足迹碳标签机制实施方案(稿),完成10项相关标准的制定,包括1项产品碳排放评价通用要求和9项具体产品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技术标准,初步完成了广东碳标签技术体系框架的构建。近5年,已在佛山、中山、东莞等地多家企业开展了产品碳足迹的评价工作。三是加大对装配式装修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设立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新绿色信贷品种和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积极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助力装配式装修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绿色金融信贷余额达1.43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2305亿元,同比增长达45.8%。广东银保监局持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装配式装修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对应用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实行优先审批、贷款定价优惠等差别化支持政策。截至2021年年底,辖内主要银行机构装配式建筑贷款余额32.73亿元,辖内保险机构积极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提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服务。
(二)突出科技支撑和标准引领。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指导行业协会建立协会专家库,支持地市建立本地装配式装修专家库,发挥专家智囊技术支撑作用。建立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打造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规划、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和行业骨干企业开展装配式装修关键技术研发,将“建筑装配化装修绿色快装体系研究与应用”“装配式钢结构公共建筑装配化装修一体化技术研究”和“装配式内装技术体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等3项装配式装修相关技术研发项目列入省住房建设厅科技创新计划。省科技厅支持“建筑垃圾再生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长寿命智能纤维筋海水海砂混凝土海工构件关键技术”和“新型ICCP-SS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关键技术研究”等装配式建筑相关重点研究项目,加强科技攻关。二是标准创新引领。出台广东省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163-2019,提出装配式建筑宜采用装配化装修,并将干式工法楼面地面、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管线分离等装配化装修做法作为评价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内容。正在编制广东省标准《建筑装配化装修技术规程》和《住宅装配式装修主要构件尺寸指南》《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指南》两项工作指引。部分城市开展了装配式装修市级地方标准编制,突出本地特色,如广州市出台《装配化装修技术规程》DB4401/T 90-2020,深圳发布发布实施《居住建筑室内装配式装修技术规程》SJG96-2021,对装配式装修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规范。
(三)推进装配式装修产业链补链强链。一是优化建筑业装饰装修区域产业布局。印发《广东省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各地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覆盖建造全过程产业链的建筑产业集群,如支持在建筑装饰产业具有较强优势的佛山南海等地建设集技术集成、产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建筑产业集聚区。支持行业成立装配式装修分会和广东省建筑装饰“走出去”产业联盟,充分利用广东省建筑装饰产业优势,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实现资源互补与合作共赢,加快装配式装修在内的建筑装饰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二是开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在全省各地布局建设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全省17个城市建立了部品部件生产基地,涵盖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基本形成与工程建设规模相匹配的部品部件生产能力。制定《广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认定深圳广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时代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装配式装修企业为广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支持地市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特色产业。佛山市结合本地建材、家具、家电等产业优势,制定《装配式建筑佛山方案指导意见》,将装配式建筑理念扩展至装修、装饰、家具、家电全方位,推行“工业化建造+可选择硬装+全自主家居”,探索逐步实现购房者自主选配装修风格、家具家电等一站式服务,推动装配式建筑与建材制造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建立第一个试点实践项目。
(四)培育发展装配式装修产业人才队伍。一是加强装修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和技工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并给予建设补助资金支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前全省建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各50个,其中在室内装饰设计、平面设计职业(工种)建有邓泰技能大师工作室、徐伟雄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装修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构建与装配式装修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专业集群。加强装配式装修产业人才培养,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等58所技工院校开设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室内装修装潢等相关专业,其中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等5所学校的室内设计、室内装饰等装配式装修相关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专业,茂名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室内装修装潢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累计获得850万元资金扶持。三是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培育。依托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建立了一批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和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课堂教学、操作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将装配式建筑纳入高校建筑类专业课程和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全省39所院校开设装配式建筑课程,培养装配化装修后备人才。在深圳市开展建筑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试点,建设超过20类的培训基地,开展多元化培训。深圳在国内率先创设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填补了全国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的空白,累计评审职称技术人员100多人。
(五)加强装配式装修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部品部件生产质量监管,引导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和施工安装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部分地市因地制宜对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实行驻厂监造制度。组织编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安装过程质量管理工作指引》,对装配式项目施工准备、安装管理和质量验收等过程质量控制要求进行指引。加强检验机构建设,推动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国家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检验(广东)中心。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对装配式工程建设日常监管,推动装配式工程建设质量水平提升。二是运用信息化平台加强装配式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组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政府一体化平台,平台子系统将涵盖省、市两级预制构件生产、运输、验收、使用和检测等关键环节管理,并采集和同步过程数据,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管理及质量追溯效力。三是引导励发展新型住宅产品。印发《广东省城镇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发展“绿色、健康、智能”的新一代住宅,引导住宅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改善居民住房品质。
(六)推动装配式装修项目实施。一是在装配式建筑中推广装配化装修。各地市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开展装配式装修,2021年全省新开工装配化装修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装配化装修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建立了万科心域花园等42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深圳市建立了21个装配式装修试点项目,在全省树立了标杆作用。二是加强宣贯培训。地市和行业协会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和宣传贯彻活动,如行业协会举办的2021粤港澳大湾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建材及装配式建筑装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第十二届广东新型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展览会”等,广州和深圳市分别举办多期装配式建筑线上主题讲座,交流装配化装修经验做法,营造推动装配化装修的良好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你们的建议客观地分析了我省装配式装修产业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推动装配式装修发展的若干工作建议,对我省进一步做好装配式装修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会同省有关部门出台《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对进一步推动装配式装修工作进行引导,支持装配式装修产业发展。二是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做好《广东省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广东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广东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贯彻实施,推动发展装配式装修相关支持政策落地。三是加紧制定广东碳标签实施相关管理和技术文件,继续推动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管理工作。四是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出台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市场化的绿色发展激励机制;创新更多推动建筑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产品,为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参与方提供更多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服务,鼓励行业企业在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助力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二)推动技术攻关和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出台《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支持装配式装修相关研发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开展装配式装修相关技术体系和生产设备、施工设备、机具及配套产品的研发,鼓励企业研发并应用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装配式装修技术体系。将装配式装修相关技术研发列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范围,支持装配式装修重点关键技术申报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择优申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和华夏科学技术奖等建设领域科技奖项。支持具有本土特色的装配式装修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装配式装修技术水平。二是继续完善标准体系,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编制装配式装修相关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发布实施广东省标准《建筑装配化装修技术规程》,对装配化装修设计、装配式构件供应、施工安装、质量验收和使用维护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规范。印发《住宅装配式装修主要构件尺寸指南》和《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引导装配化装修构件标准化生产和集成化设计,提升装配化装修实施水平。编制广东省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评价指南,对现行广东省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J/T15-163-2019进行评估和修订,将装配式装修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研究编制装配式装修工程造价定额标准。
(三)做强做大装配式装修产业。一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修订《广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对装配式装修类产业基地相关要求进行优化,创建一批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装配化装修龙头企业。二是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充分发挥全省建筑业在研发、教育、人才、市场等建筑资源方面的优势,统筹发展装配式装修全产业链,支持佛山、广州等市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做强做大装配化装修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继续指导地市根据本地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建设部品部件生产基地,确保产能满足本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智能建造、大数据、BIM技术、智能化与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装修的深度融合发展。
(四)培育壮大装配式装修产业队伍。一是培育技能型产业工人。支持企业与行业协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开展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在培训中加强装配化装修等相关内容,为装配式装修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定期更新继续教育学习指南内容,促进行业从业人员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等开设装配式装修相关课程和专业,强化产业后备人才培养。三是研究建立装配式装修专家队伍。结合全省建设科技智库建设,研究建立装配式装修专家库,为装配式装修项目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
(五)抓好装配式装修工程质量管理。一是加强施工过程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装配式项目的监管力度,抓好装配式建筑施工验收相关技术规程的落实,按照国家、行业和省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加强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关键工序施工的质量安全监管,提升施工质量和整体安全性能。二是积极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防范工程质量缺陷风险。三是继续组织各地实施《广东省城镇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鼓励发展新型住宅产品,持续改善居民住房品质。
(六)加强装配式装修推广和宣贯。一是开展装配式装修试点。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典型项目开展装配式装修试点,探索经验做法,并逐步向全省推广,在政府投资项目和保障性住房中加大装配化装修工作力度。二是建立一批装配式装修科技示范工程。修订《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创建,打造一批技术先进、效益突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装配式装修示范工程。三是加强宣传宣贯。支持行业协会举办装配式建筑技能大赛、装配式建筑观摩、主题论坛、展会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提高公众对装配式装修在质量、环保、健康、工期、运维等方面优势的认知度,营造政府、企业、院校、家庭共同关注并积极推动装配式装修发展的良好氛围。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省装配式装修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