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近年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在我省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明显增强,成为今年全省两会的热议话题。为扎实推进省人大相关建议、省政协重点提案的办理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拟制了主要负责人领办的工作方案,委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清淦带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会同省人大代表刘运华、省政协委员高东辉,于5月8 日赴江门实地调研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江门市政府副市长林健生带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
作为“中国侨都”“中国建筑之乡”,江门孕育了4000多座碉楼、1万余座洋楼等独具特色的侨乡建筑,使其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基因。江门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拥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1996年新会已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江门市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2024年,江门市正式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予以重点推进。
调研期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江门市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就如何加快推进江门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作深入探讨交流。刘运华代表认为,江门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仍存在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化和规范化保护不足、保护资金短缺、公众保护意识和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建议省级层面尽快出台省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加强对江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指导、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高东辉委员表示,江门在城乡建设中有序挖掘、保护、活化利用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城乡历史风貌延续和文脉传承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涉侨文物产权复杂、保护和活化利用难度大等问题,提出省级层面要全力支持江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广江门故事、推动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立法等意见建议。
深入交流后,大家一致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当前首要任务是先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强工作机构,配实要素保障,拉出工作清单,加强保护利用。名城申报要在定准位、强保护、重活化、造氛围上下功夫,把江门最具特色的价值要素挖掘出来,讲好侨文化、碉楼建筑、名人轶事,展现文化价值的独特性。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的资金保障,做好“财、债、贷、社、基”协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合理配套发行专项债券,积极申请政策性银行贷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搭建相关基金平台,构建多元资金保障机制。
会后,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江门市甘化厂(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情况。江门市甘化厂于1957年建厂,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并题写厂名,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甘蔗化工联合企业,集制糖、造纸、发电、酒精生产于一体。上世纪90年代后,受市场经济冲击、产业结构调整及甘蔗种植减少影响,生产规模逐渐萎缩,于2001年全面停产,厂区闲置,部分地块被开发为住宅,核心工业厂区1.3万平方米建筑保留,被认定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目前,甘化厂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维护,后续将活化为文创综合体样板项目。江门甘化厂的保护与活化不仅是江门城市历史脉络的延续,也为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了资源载体。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处负责同志,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国资委负责同志,技术单位有关人员参加调研。